查看原文
其他

警惕!你的孩子可能患上“大自然缺失症”了!如何帮孩子找回丢失的“自然”?

刘伟芳 福建卫生报 2020-08-21

福建卫生报你和健康之间就差这一点→关注


暑期即将结束

福小卫先做个调查

这个暑期,你有带孩子认识大自然吗?


近日,在“福建卫生报百草营”群里

家长@晏闪闪 分享了一张

她和女儿在户外偶遇的毛毛虫图片

这只毛毛虫有何特别之处?

两个字——好看!


简直是毛毛虫界的颜值冠军

可以C位出道了

图:家长@晏闪闪

最让人意外的是

看到毛毛虫后,

这位家长不仅没有让女儿回避

反而陪伴并鼓励她喂树叶~

图:家长@晏闪闪


70、80后家长们,

你们是否会怀念那个以自然为乐园的童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温暖地。

有的是放假约同学到海边看日出、捡贝壳;

有的是考试差时躲在田里看日落,

直到被母亲揪着耳朵拽回去;

有的是躺在操场或阳台上仰望星空……


如今,像这样的时光却很难

在我们孩子身边看到

与大自然的长期割裂

已成为不少人心中隐隐的痛

而“大自然缺失症”一词恰好

描绘了这个事实

现在的孩子,他们的温暖地又是什么呢?

    

内心的温暖地从户外移向室内


记者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


5~10岁,20个孩子。其中3个经常和父母去山野、海边旅行并乐在其中,9个孩子偶尔会去,谈不上喜爱也不讨厌。剩下的8个孩子则表示更愿意留在家中,不愿出门。


外面热死了,走路也很累,都是树没啥好看的,还是手机比较有意思。”6岁的小雨这么告诉记者,其他更愿意留在家里的孩子,理由也与此类似。


大自然缺失症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提出。


“大自然缺失症”并非一种专业的医学诊断或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包括儿童肥胖、注意力不集中、抑郁、创造力下降等。


2013 年,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在其发布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中指出:“在受调查的1300 多名儿童中,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


2015年,红树林基金会发布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的调研报告》显示,16.33%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症倾向。    

       

“宅生活”和父母不无关系

    

长期与自然割裂,对身体的影响显而易见,近视、体力差、易生病。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申昆玲教授称,目前国内平均每100 个孩子中就有40 个深受过敏性疾病困扰。这与孩子们越来越“不接地气”相关。


除了身体,人的心智是通过感官和知觉形成在思维上的认知整合、判断、推理,如果孩子们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


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与自然的隔绝?


“除了电子产品盛行,占据了孩子的视线外,‘宅生活’还和父母离不开关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卢佳音说


✦有些父母自己远离自然,不会在自然里找乐趣,甚至也只喜欢玩手机;有些父母是知识储量不足,回答不了孩子提出的问题,如“这是什么树?”“螃蟹是什么时候睡觉的?”等,为避免尴尬,父母干脆回避直面自然。


✦“还有些父母是太宝贝孩子了,春天怕雨,夏天怕晒,秋天怕风,冬天怕冷。”福州市登山协会顾问林朴说。


✦在社区和城市中“可接触的”自然景观的缺失,学业重等也间接导致了孩子的“宅”。



    

图:家长@晏闪闪—— “比如螃蟹孩子不敢去抓,但是海星这些她就敢去摸一摸”


图:家长@晏闪闪——“从有辨识度的树叶和花朵开始了解植物,孩子会比较有兴趣。还可以教孩子做植物标本。”


    

体验大自然 

你会发现这些神奇的改变——

    

卢佳音除了在大学任教外,她的另外一重身份是福州乐享自然工作室的自然引导员。从2011年起就从事带领亲子自然教育活动。在她的实践中,她发现自然给孩子的身心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能量巨大的。



卢佳音记得,有个参加了武夷山亲子营的7岁男孩,最初,与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他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对比较强势。老师的一些要求,他也很排斥,不愿接受。可当与大自然相处5天后,男孩用友善的、小心翼翼的心情,成功地邀请了螽斯、枯叶蝶、竹节虫来到自己手上的时候,他脸上饱含珍惜的笑容至今令卢佳音感慨不已。之后,他与人交往中明显少了强势、多了友善。


改变不仅仅是个人的。活动有一项是坐车前往“鸟的天堂”武夷山的桐木关,这里的山路蜿蜒曲折。进桐木关的第一天,受不了山路颠簸的一些孩子们禁不住皱起眉头,不停发问,“还有多久才能到啊?”可是仅仅几天后,当这些孩子们原路返回时,他们已经懂得启用五官去体会沿途的景致,“快看,这里的水好清澈啊”、“这里的瀑布好漂亮”……


在福州观鸟达人“鸟叔”的体验课上,不少家长感叹收获太多了。


✦橙子妈妈说,孩子在密林海岛的跋涉中,学会了坚持;在写写画画中,培养了观察;在观鸟放鸟中,保持着善良;在调查记录中,体会到珍爱;在前辈们的教导中,心怀着感恩……


✦学员青鸟说大自然有天然的治愈力和创造力,小小的观鸟课集观察力、专注力、表达力、绘画能力、写作能力和摄影能力,是一种高规格的情景主题教育。


✦学员翁非因为观鸟,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他说因为有很多切身体会,有求而不得的漫长等待,有意外的惊奇,有伙伴们的趣事,有对大自然的感悟,文章更有了血肉。


自然还治愈了亲子关系。


✦“鸟叔”的观鸟团里,一个家长参加完活动后感慨,自从和孩子一起观鸟后,她和孩子每天午饭后都会在树下、草坪上观一会儿鸟;周末也会去森林公园悠闲半天,闻声、观鸟、观虫。


✦学员爸爸过马路说:“因为有大自然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我们慢慢地学习着情绪控制,孩子也逐渐放松下来。”成长,开始变得自然而然。

    

图:家长@木木——“我家娃小时候也怕虫,现在见到虫就兴奋不已,已经练就徒手抓虫的技术了。”



“没时间”只是借口 

大自然就在身边

    

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哪里有空去大自然。大自然无处不在,小区、公园里的花草树木都是自然,不一定非得深入大山。”卢佳音说,重要的是能停下脚步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和倾听自然。


孩子们天生具有热爱自然的能力,有时只是被家长们打断了。她曾看过一个孩子花了一中午的时间研究蚂蚁搬家的过程,但大多父母总是粗暴地阻断,催促孩子干所谓有意义的事情。相反,如果只是匆匆忙忙地旅行、游学,那也不算自然体验。


“别功利地看待孩子们与自然的接触。”林朴说,不少家长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吃过苦,遇到孩子不好好读书时,就想让他带队把孩子们丢到农村去吃苦,我们不是为了感受苦,那只会让孩子离自然越来越远。我们应该感受的是自然的包容,感受付出和收获,孩子才能发自内心地长大。


愿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都能嗅到大自然的香味。


图:家长@木木——“周末有时间我们就带孩子在山里转,如果发现一只漂亮的虫子,都会很惊喜地围观,这期间也教会孩子如何亲近自然、如何观察识破昆虫的拟态、昆虫的成长过程。”


接触自然要循序渐进



接触自然和父母孩子的体质、兴趣爱好、安全意识等有关,需要循序渐进。


✦“对于不喜爱、不熟悉自然的孩子,可以先试着打开家里的窗户,观察窗前的树木发芽凋谢,听听窗旁的鸟鸣……”卢佳音说,先挑起好奇,引发兴趣,再慢慢地走出家门。如果体力好、兴趣足,再尝试去深林野外。


✦如果去野外,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戴鸭舌帽、穿长衣长裤、裤腿束紧塞入鞋中,并随身携带一些急救药品。

看完这篇文章

你未来会带孩子认识自然吗?

或者你有哪些带孩子认识自然的经历

快在留言中告诉大家吧~~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刘伟芳

编辑:小枫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